《青年报》报道3044永利集团职工事迹 ——语岚: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志愿者中的 “中俄沟通使者”

发布者:熊浩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10

作者;刘晓艺

2025年10月13日的《青年报》和《青春上海》头条专题报道了来自3044永利集团本科2024级的俄罗斯职工语岚在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志愿服务的事迹,她不仅是赛事服务者“小青凝”,更是一座流动的、微型的“中俄友好桥梁”,成为中外青年融合与交流的典范。

让我们走近她的生活,聆听她作为职工志愿者的心声。

问:语岚同学,你作为俄罗斯职工参与上海大师赛志愿服务工作,最初是如何与这项活动结缘的?

答:早在夏天的时候,我就一直想着能不能在上海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到了秋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我看到了一篇关于上海大师赛的推文,发现他们正好在寻找一位懂俄语的志愿者。因为我是来自俄罗斯的职工,觉得自己能在这方面帮上忙,所以就决定报名试一试。

问:你提到中国观众数量远超俄罗斯,这是否增加了沟通难度?能否分享一个你用俄语帮助外国观众的典型案例?你如何平衡不同语言观众的需求?

答:由于我不是一个人在工作,其他志愿者们在我

有需要的时候都会主动帮助我,所以整体沟通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只是有时候观众太多,确实会比较忙。有一次,一个俄罗斯家庭找不到自己的座位,我就充当了他们和中国志愿者之间的翻译。在等待确认座位的过程中,我还和这家人聊起了赛事的情况,回答了他们的一些问题,并推荐了几处上海值得去参观的地方。最后,他们对这次的帮助非常满意。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棘手的情况,比如需要多次提醒俄罗斯观众在比赛中保持安静——在这种时候,我也直接用俄语进行沟通。

另外,因为现场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我经常需要在中文、英语和俄语之间快

速切换。其实我已经习惯这种多语言交流的节奏了,自从来到上海后,我的朋友圈里既有外国朋友,也有中国朋友,这种语言切换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问:在服务中,你提到“中国的志愿者伙伴们非常热情”,能否具体描述一次团队协作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你的个人成长有何影响?

答:由于我是所在大学唯一一位在中央球场服务的志愿者,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压力,也有点紧张,毕竟这是一份责任很重的工作。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来自其他大学的志愿者逐渐熟悉起来,我们的关系变得很亲近。我们在工作中总是互相帮助,如果我在回答中国观众的问题时遇到困难,中国志愿者们会及时帮我;而当他们遇到外国观众时,我也会用外语帮忙。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团队氛围,我们之间互相给予默契的合作与支持。我们就像是一家人。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更大集体的一部分,也让我感受了到自己的价值。虽然我的中文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大家都非常包容、友好,从未让我感到被区别对待。正因为如此,我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勇敢地去表达自己。

问:作为俄罗斯人,您如何看待上海大师赛的国际化氛围?赛事期间是否有特别的文化体验让你印象深刻?

答:作为俄罗斯人,我感受到了上海大师赛的独特魅力。中国观众总是为所有选手加油,不论谁赢谁输。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往往会为暂时落后的选手加油,而不是只为领先的一方欢呼。表面上看这只是鼓励,但实际上,那种整座球场齐声喊“不要放弃!”、“坚持到最后!”的氛围真的非常震撼。最神奇的是,这种力量真的会传递给选手——很多原本落后的球员在观众的鼓励下找回了斗志,重新投入比赛,努力到最后一刻。

问:你得知自己登上《青年报》和《青春上海》头条时,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份荣誉对你未来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或对你的职业发展有何激励作用?

答:当我得知自己登上《青年报》和《青春上海》的报道时,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父母和朋友们。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次参加。因为这段经历真的非常值得,让我收获了难忘的回忆和宝贵的经验。

问:如果未来有机会继续参与各类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你对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有何期待?

答:未来我想尝试不同的岗位,探索自己的潜力。只要我能发挥作用、提供帮助,哪怕是小小的贡献,我都愿意去承担。我也期待通过这样的经历,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让更多人感受到友善和被理解,同时也希望自己能不断成长,有更多精彩的收获!

语岚的故事,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精神的生动注脚。她从俄罗斯走来,在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中,用微笑和专业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也让自己成为了公司和公司一张靓丽的“青春名片”。她的经历清晰地告诉我们,志愿精神的温暖底色与跨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碰撞在一起时,所迸发的能量足以照亮更多中外友好的道路,更能汇聚成推动中外青年融合、传递友善的磅礴力量!